首页 文章 知识经验

比副牌酒更便宜的“三牌酒”,到底是怎么回事?

熟悉波尔多葡萄酒的爱好者都知道,许多波尔多名庄除了出产“正牌酒”之外,还会将未能达到酿造正牌酒标准的葡萄用来酿造副牌酒,也就是所谓的Second vin,即我们常常谈论的小拉菲、小木桐等。

副牌酒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已经有酒庄进行副牌酒的酿造。但是,一直到1980年代,随着波尔多列级酒庄,特别是以拉菲等为代表的一级庄的价格水涨船高,市场上出现了这样一个需求:消费者想要以更加亲民的价格品尝到大名鼎鼎的“一级庄”的味道。这时候价格明显比正牌酒低很多的副牌酒在市场上崭露头角,而这股潮流也逐渐蔓延到整个波尔多。

由于很多酿造副牌葡萄酒的葡萄都来自跟正牌酒同样的葡萄园,甚至是同样的葡萄,只是酿酒师会挑选较年轻的葡萄藤或者在质量上稍有不及的葡萄,加上在同一家酒庄,正牌酒与副牌酒的酿造一般都遵循同样的“酿酒哲学”,因此两者的风格取向会比较相似。总而言之,副牌酒的出现让许多消费者想要一尝列级名庄风味的愿望得以实现。

而从酒庄的角度来看,副牌酒的概念不仅帮助酒庄可以更加严格地筛选葡萄酿造正牌酒,同时还可以利用其名庄的品牌价值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无需将不能用于酿造正牌酒的葡萄贱价卖给酒商酿造不值钱的餐酒。

三牌酒副牌的副牌

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副牌酒已经成为列级名庄除了正牌酒之外的招牌之一。不少副牌酒都发展出它们独特的特质,加上价格因素,副牌酒也开始拥有许多粉丝。

随着副牌酒在市场上渐成气候,市场竞争也愈加残酷,消费者对副牌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部分名庄为了像对待正牌酒那样,以更严格的葡萄筛选标准来酿造副牌酒,由此“三牌酒”(Third Wines)应运而生。

跟副牌酒类似,三牌酒可以说是“副牌酒的副牌酒”。说到三牌酒,就不得不提拉图酒庄,这个位列1855波尔多列级一级庄的顶级名庄,从1990年开始就每年生产他们的三牌酒:Pauillac de Latour。这款酒通常采用庄园内比较年轻的葡萄藤,其风格也与正牌和副牌酒大不相同,价格更是只有不到100美元。

三牌酒与副牌酒最大的不同,除了价格之外,大概是在于“风土”的展示之上。一瓶木桐或者玛歌的副牌酒,多多少少仍然能够透露一些木桐、玛歌风土的影子,而三牌酒则是彻底的大众饮品,与酒庄的风土关系不大。

不过,三牌酒的诞生源于某些特别好的年份,当时酒庄发现有些葡萄虽然并不符合副牌酒的标准,但是品质依然非常的好,如果将它们便宜卖给酒商则太过可惜,因此酒庄决定酿造三牌酒。也就是说,三牌酒虽然无法反映名庄的风土特色,但在品质上依然没有太多的妥协。

哪些酒庄有三牌酒?

副牌酒在波尔多早已流行多年,几乎所有的列级名庄都拥有自己的副牌酒。包括格拉夫列级、圣爱美隆列级、部分波尔多中级庄、甚至一部分未能评入列级的波尔多酒庄都推出了他们的副牌酒。而三牌酒相比之下则少见得多了,许多名庄都没有出产三牌酒的计划。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三牌酒只有以下几款:

拉图酒庄的LePauillacdeChâteauLatour玛歌酒庄的MargauxdeChâteauMargaux(“小小玛歌”)玫瑰山庄的LeSt-EstèphedeMontrose

许多酒庄对“三牌酒”的概念心存警惕,并不十分认可。巴顿酒庄就曾经表示,“追求酿酒的完美是无止境的,然而在追求利润方面酒庄应该有所节制,不该走得太远。”爱士图尔酒庄也同意这个看法,他们认为,假如你生产了三牌酒,那么按照逻辑的发展你还会继续生产“四牌酒”、“五牌酒”……没完没了的追求利润,终究会在酿酒上不断地妥协。

(免责声明:酒一搜发布的信息、文章等,如发现有涉嫌侵权问题,请联系winesou@sina.com,我们将尽快处理。)

大家都在关注

  • 韩亚航空举办“2019高空尊享葡萄

    近日,韩亚航空举办了“2019韩亚航空葡萄酒评选会”。为了给乘客们提供更加高品质的服务,韩亚航空自2004年起,每隔3年都会邀请世界知名的侍酒大师,精心评选出最优质的葡萄酒供乘客们享用。  此次品鉴会精心准…

    2019-05-27 09:06 作者:Feynman

  • 女侍者错上四万块葡萄酒 老板暖

    英国一名顾客在一家高档餐厅就餐时点了260英镑(约合2287元人民币)的葡萄酒,结果餐厅的女侍者搞不清,错将餐厅唯一一瓶4500英镑(约合4万元人民币)葡萄酒上桌。餐厅直到顾客想再点一瓶时才意识到犯下的“昂贵…

    2019-05-27 09:05 作者:Feynman

  • 同样是葡萄酒,为什么酒精度相差

    经常喝酒的朋友一定会注意到,很多葡萄酒的酒精度是不一样的,不管是红葡萄酒还是白葡萄酒又或是香槟,这几款酒之间的精度数完全不一样,即使同样是红葡萄酒,酒精度数也不一样。不单单葡萄酒,平常喝的白酒、威…

    2019-05-22 09:21 作者:Feynman

  •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