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到底我们应该怎样品酒呢?是否适合品酒呢?甚至还有读者觉得这违背了葡萄酒文化的初衷,写这篇文章绝对不是说我们不需要懂品酒知识和品酒礼仪,而是说没必要时时刻刻守着一套死板的理论知识来为难自己和膈应别人,或者带有炫耀的装X,我们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要不懂装懂,也不要只是像个机器人一样生搬硬套,然后还要踩低别人不懂酒, 难道真的女王和总统都不懂酒吗?
仪式感要有,但不要把所有事情都仪式化,不要纯粹为了仪式感而仪式感,其实这就像皇帝的新衣,酒圈的一块遮羞布而已, 很多人都知道,但为了一些利益或者一些别的需求,大家总是把它抬上神坛,在这里奉劝酒商和一些同行们,如果你真的爱葡萄酒,或者说希望这个行业健康长久的发展,那么还是不要过于“神化”它,因为捧的越高就摔的越惨...... 以前也经常有些红酒俱乐部微信平台的酒友问到,那些文章中将红酒品得头头是道,好像很高大上,甚至很玄的样子,那么到底该如何品酒呢?要注意一些什么方式礼仪才能显得非常专业呢?真的那么复杂吗?通过什么样的技巧,才能品出葡萄酒中奥妙呢,又如何成为一个出色的品酒者呢?今天红酒俱乐部老九(wineclub199)就来继续八一八这个话题,做为前文的补充:
近些年来有一部分人开始提出一个概念要让葡萄酒文化平民化,或者用老九的说法更贴切叫“去贵族化/去装逼化”,十年以前在国内普通百姓家庭的心目中葡萄酒特别是进口葡萄酒一直是一个看似贵族化的东西,这种印象根深蒂固,一年到头很少喝几次葡萄酒。当然令人欣慰的是这种现象正在慢慢的发生改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且经常喝上一点葡萄酒了。也有一些人要说了,真正的做到了平民化,“去贵族化”那就不能叫葡萄酒了,你想一下要是天天在家没事光这个膀子像喝啤酒一样整上几口,或者随便路边摊大排档都上红酒、高脚杯,好像觉得也不是那么回事,感觉怪别扭的。其实啊,在盛产葡萄酒的西方国家比如法国,绝大部分葡萄酒本来就是普通民众日常饮用的。这东西本来就是一农产品嘛,从乡下农村田间地头生产出来的,当然首先葡萄农们是非常喜欢喝的啦!(还有一小撮绝世佳酿的确是高高在上的货真价实的高大上,这里不再赘述)
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上面说到的两种观点都是现在葡萄酒市场如实存在的,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大批支持者。那么怎样平衡这两种现象呢(我们暂且称之为现象吧,因为老九实在想不出其他什么词了),其实啊很简单,四个字:不 要 端 着, 品酒不用太端着,不作死就不会死。就像一句经典的广告词“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品酒师,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做品酒师才能品酒,也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是那么的有内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态,没必要在任何的品酒场合都弄的跟一场盲品比赛或者名媛舞会一样,为了显示自己的专业程度或者赢得女神崇拜,那些你自己从来都没有切身感受过的华丽丽的辞藻随时脱口而出,出口成章,这样可有点累,哥们儿,难道你一个人在自己家喝酒也非得整成这样吗?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你见过哪个茶道高手对小饭馆里面的免费茶水也要品头论足,引经据典的专业品评一番吗?所以说,不要太端着。如果是在一些正式的商务场合,尽量做到得体大方就好了,当然平常掌握一定的品酒知识和品酒礼仪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传播葡萄酒文化的道路上,红酒俱乐部微信公众号一直是秉着做最接地气的葡萄酒酒类自媒体为宗旨,不装,不端,不作的心态传播红酒文化,分享红酒知识, 让酒粉们懂酒,品酒,慢慢爱上红酒。
品酒看起来很玄,其实并非如此。很多人想象中的品酒师是高高在上,非常的高大上的。还有一些文章,更是把品酒的过程也说得神乎其神。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神秘,品酒只是一个完全以个人的主观判断为主导的活动,每个人对于一款酒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或者错,就像吃东西,你喜欢吃这个,我喜欢吃那个,当然了对一个东西还是有一个大众化的评判标准的,就这么简单,比如说应该没有人会觉得馊了的饭菜好吃吧,如果真的有的话,那也是另类中的另类或者是有某种病态癖好了。也就是说喜欢与不喜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但好不不好,专业人士还是会有一个符合绝大多数人的评判标准的!在此基础上,我们的普通消费者在日常饮酒中就只管随着自己的喜好尽情享受就可以了,不用故弄玄虚!
从理论上讲,品酒并是一件太难的事情。观色,闻香,品鉴,这套理论基本上所有人只要肯花时间都可以学会,只看你自己是否愿意以及是否喜欢而已,另外病理上的味觉或者嗅觉迟钝者除外。但仅仅掌握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知道一款酒是否平衡,是否足够复杂,是否具有该产区的典型性,香气是否浓郁,余味如何等等......
所以说实践出真知,多喝多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