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橡木是一根线
- 新年份巴罗洛和巴巴莱斯科来了!
- 女人常喝葡萄酒可以调养身体 好
- 张裕葡萄酒的故事:葡萄酒酿造烟
- 美人鱼酒庄因在2016年年份酒中违
- 英国米其林星级名厨罗杰•琼斯品
- 2018年庆祝香槟申遗成功隆重登场
- 红葡萄酒中多酚物质有利于运动员
- 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的有助于对抗某
- 第五届Decanter醇鉴上海美酒相遇
- 法国葡萄酒瓶盖上完税标志将被取
- 保加利亚葡萄酒年产量约1.2亿吨
- 2018德国雷司令周将七八月登陆中
- 科学新发现:少量饮酒能降低患癌
- 郭明浩获RVF CHINA 优秀葡萄酒20
- 中粮名庄荟掌门人李士祎对中国葡
- 香槟委员会在多地开展“香槟”原
- 澳大利亚四大机构在上海联合开展
- “发现美酒之旅”葡萄牙葡萄酒交
- 受中国高端买家推动勃艮第葡萄酒
- 加载更多
在葡萄酒领域,总是有人在探讨所谓的中国口味。前不久,逸香网与某澳洲餐酒酒商合作,推出了一次轰轰烈烈的“中国口味大调查”。通过对3000人的问卷调查,制作了一份名为《葡萄酒的中国口味白皮书》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国一般大众的消费审美倾向于选择“果味浓郁、低酸低单宁、酒体厚重有甜味”的葡萄酒。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起码人们已经开始去关注口味了。忍受了多年的法国波尔多干红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真正在乎葡萄酒的味道,而不仅仅是把它当做符号或者身份的象征了。近年来中国葡萄酒市场上大量高性价比的新世界葡萄酒层出不穷,其讨好消费者的风格让人惊喜,也渐渐地让关于葡萄酒口味的讨论就此开始。
许多人开始试图总结“中国口味”, 调查也好,分析也罢,费尽心力去找寻其中的商机。总有人想着借此得到仙人指路,只需按图索骥便能把握中国人对葡萄酒的审美品位。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普遍认为所谓的中国口味就是一些具有甜美果香,相对饱满,可是酸度和单宁都较低的易饮性很高的葡萄酒口感。换句话说,这也是许多大品牌、大批量酒厂所擅长的,为讨好消费者所设计的一些酒的共同特质。
尊重个人的口味选择是非常正确的,但其前提是选择者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选择能力。这就如同父母可以尊重孩子自己选择的人生,但没有哪个负责任的父母会让自己的孩子在六岁时就决定其一生的方向一样。如果仅仅因为消费者在刚开始喝葡萄酒时的选择是“不酸不涩有点甜”,就摆出一副“这就是你选择的口味,你就喝这个吧……”的蒙混态度,我实在不能认同这是一种尊重。正如有些还不太了解葡萄酒的朋友,会在品酒后觉得一瓶澳洲餐酒比拉菲更“浓郁好入口”一样,我们可以说现在这款澳洲酒比拉菲更适合这个人,但不能说对他来讲,“澳洲酒就是比拉菲更适合中国人”。这种解释可能是武断的、敷衍的,甚至是谄媚的。当然“中国口味”是什么我并不十分关心,可我以为如果只谈所谓的口味,是一件只观其表、未查其里的事情,有必要探讨一下其背后的原因。
前几日听到马未都老师的一番话,让我理清了一番思路。其实在食品和毒品之间,还有一类称作为瘾品的东西,比如说香烟、酒水、茶叶、咖啡、可可,甚至辣椒等等,这些东西都有着让人上瘾的能力。当然,请不要谈瘾色变,并不是只有毒品是有瘾的,也不是有瘾就代表是有害的。往轻描淡写一点说,这些东西凭借着其独特的刺激性,让许多人一旦喜欢上了便会产生对这种刺激的持续追求。比如无辣不欢,就是典型的有瘾的表现。不过话又说回来,大多数瘾品的共同特征是:当你刚开始接触时,往往感受到的是难以接受的刺激感,比如说烟会呛着,酒会辣着,咖啡可可又太苦。所以,我们经常通过加糖或者其他手段,来抑制这种刺激的感觉,进而让你开始接受这类东西。咖啡要加奶,茶叶可放糖,辣椒一点一点吃,而葡萄酒也是先从低酒精度、高残糖量的风格喝起。在众多调和剂的掩盖下,人们开始逐渐适应这些本该有的刺激,进而在逐步摆脱对这些调和剂的依赖,去追求越来越直接纯粹的“刺激”。
美国人原来并没有喝葡萄酒的习惯,直到一款叫做“白金粉黛”的桃红葡萄酒横空出世,其较低的酒精度,性感的颜色加上甜美柔和的口感,让美国人发现好喝的不只是可口可乐!于是乎,这样一款酒就带领着美国人进入了葡萄酒的世界。直至今日,这种风格的酒还占有着美国10%的葡萄酒市场份额。事实上在任何国家里,刚开始喝葡萄酒也多是从轻酒体,清爽易饮的白葡萄酒开始的,这种酒没有太多的特质,配任何菜肴都没有问题,所以任何人都能接受。这也是为什么意大利的灰皮诺是全世界卖得最好的葡萄酒之一了。这款酒的特色就是没有特色,可是没有特色也意味着最好接受,最有大众缘。至于你如果喝腻了这种口感,再想继续追求一些有特色,有风格的葡萄酒,那就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了,全世界大量优质的,风格独特的葡萄酒都是你可以探索和追寻的。
所以,你能说白金粉黛代表了美国口味么?灰皮诺又是全世界人民的口味么?太以偏概全了吧。可是你却绝对不能抹杀它们的独特贡献和历史地位。历史上葡萄酒酿造者花了很多时间把糖分从葡萄酒里驱除出去,干型成为了最后大多数有饮酒习惯的人的选择。反观中国,葡萄酒的引进一开始便不是因为其好喝。所以,虽然波尔多 列级庄干红有着很高品质,也有着符合国人需求的市场,但却让很多刚开始喝葡萄酒的人断然不能接受其高单宁高酸度的特点。单宁和酸度绝对不是葡萄酒的敌人,优质的葡萄酒往往也有着很好的单宁或酸度来支撑着这款酒。但要适应、接受并爱上这样的口感,一方面你需要适合食物去配合,更重要的是你葡萄酒的风格和数量得喝得足够多。
中国侍酒师大赛冠军吕杨介绍说:“经济和文化在全球化,同样,葡萄酒初学者的口味也有全球化的趋势,那些果味成熟、口感直接的葡萄酒总是更受欢迎些。但这是每个新兴市场都会碰到的情况,一个市场和其消费者的成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虽然在中国,也许很多事情的发展都比国外快,但中国还是个太年轻的葡萄酒市场,请给予我们中国人自己更多的时间,给予这个市场足够的尊重和耐心。我认为对于酿酒者来说,忠于自己的酿酒理念、风格和传统,并做出在质量和价位上都让人信服的葡萄酒,加上正确和积极的市场推广及教育,才是更长久、更稳定的成功路线。”
所以探讨中国口味,在短期来看,我们可以观察到我们大部分人处在哪一个饮酒的阶段。但是这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根深蒂固的。中国口味将会随着我们饮用葡萄酒的频繁程度而逐渐变化。所以不需要鼓吹国际标准不适合中国人,也无需着急中国人的饮用葡萄酒习惯还没有完全成熟。十几亿人口,处在哪个阶段的人都有,喜欢哪个类型葡萄酒的人都有,所以与其妄图凭借中国口味的概念来达到商业上的成功,不如真心实意做产品,全情投入抓质量。历史会证明,捷径也许走得快,但正道才能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