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橡木是一根线
- 新年份巴罗洛和巴巴莱斯科来了!
- 女人常喝葡萄酒可以调养身体 好
- 张裕葡萄酒的故事:葡萄酒酿造烟
- 美人鱼酒庄因在2016年年份酒中违
- 英国米其林星级名厨罗杰•琼斯品
- 2018年庆祝香槟申遗成功隆重登场
- 红葡萄酒中多酚物质有利于运动员
- 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的有助于对抗某
- 第五届Decanter醇鉴上海美酒相遇
- 法国葡萄酒瓶盖上完税标志将被取
- 保加利亚葡萄酒年产量约1.2亿吨
- 2018德国雷司令周将七八月登陆中
- 科学新发现:少量饮酒能降低患癌
- 郭明浩获RVF CHINA 优秀葡萄酒20
- 中粮名庄荟掌门人李士祎对中国葡
- 香槟委员会在多地开展“香槟”原
- 澳大利亚四大机构在上海联合开展
- “发现美酒之旅”葡萄牙葡萄酒交
- 受中国高端买家推动勃艮第葡萄酒
- 加载更多
淡季做品牌,旺季做销量,这是多数企业的基本推广策略。旺季来了,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时间硝烟四起,但是哪一种推广手段最直接、最有效呢?对营销一线的团队来说,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折价促销才是在战场上杀敌的利器。但如何用好这把利器,值得探究。
折价促销的分类
所谓“折价”,是指厂商通过降低产品的售价,以优待消费者的方式促进销售。折价促销可以分为直接折价、附加赠送和套餐折扣三类。
直接折价
“原价8元,现售6元”、“九折优惠”、“八折特价”,这些方式都是直接形式的折价促销,消费者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该商品究竟便宜了多少。
“直接折价”最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能有效促使消费者购买。某些地区(如上海)的消费者对于比较“花哨”、复杂的促销活动持较怀疑态度(怀疑举办者的可信度、怀疑自己的运气),有时候只有实打实的折价优惠才能打动他们。而且折价往往能使消费者增加购买量,或使本不打算购买的消费者趁打折之际购买产品。
折价并非灵丹妙药,别以为任何产品只要打折,必能增加销量。对于一些消费者关注度不高的商品,消费者图的是购买方便,即刻享用,不大可能货比三家,除非你是市场上的最低价,在同一商店的同类商品中还能吸引一部分图廉价的消费者,否则折价促销的意义不大。
对于高度同质性的产品,消费者无法直观地从产品的功能或质量上加以区别,更多还是依赖品牌带给他们的信任度。如果品牌知名度不高,哪怕你是最低价,消费者还不一定敢购买你的产品,极有可能会在一排货架上,挑选一种价格略高的知名品牌产品。所以,作为同质性较强的产品,在知名度不高的时候,应着重于品牌的塑造,而非寄希望于打折来提高销量。相反,一些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产品,如果开展折价促销活动,效果就会比较明显,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更大。因为,消费者识其货,就会知道其价值,如能超值享受,自然趋之若鹜。尤其是一些消费者认为价格偏高,平时可望不可及的品牌,其折价促销会吸引一些消费者有能力“尝鲜”。
商品折价促销还得注意把握关键时机。如果在销售淡季,本来购买者也不多,即使是低概率中的大比例,其绝对值也是有限的。而在旺季促销,要注意企业产品折价后所能承受的成本问题。
附加赠送
附加赠送是商品折价的另一种形式,即当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或金额的商品后,就按其比例附加赠送同类商品,以此来吸引消费者。一般来说,它又分为“外在捆绑式”和“内置增量式”两种:
“外在捆绑式”是指将相同的数个商品捆扎在一起,以优惠价出售。对消费者来说,花一份商品的钱可以得到两份,相当于享受了半价优惠,类似的手法还有“买二送一”、“买四送一”等。
由于“直接折价”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对产品产生怀疑:是不是由于质量不好、卖不掉才打折。而“买A送B”的形式不像折价那么直接,即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不是直接打几折,是比较含蓄的打折体现。“买A送B”的形式,往往比直接打折的促销投资大。大多数的商品打折不会低于八折,除非有特殊原因。
“买几送几”有时候对于消费者来说却会造成一种负担,觉得多送的一包是个累赘,特别是当消费者喜欢经常更换口味时,就会因这个累赘而放弃购买。所以,此类促销多用于小包装、消费快的产品。
内置增量是一种“加量不加价”的刺激购买方式。但如果是对陌生品牌或新产品,消费者的接受度就较低。
知名度不高的品牌要想与成熟品牌分得一块市场,采用 “加量折扣”会是一个很差的方式,可能没有促销力。内置增量也不能作为推广新品的工具。新品推广采用这个方式,似乎要告诉人们:我们的产品很好,而且超值。但是,消费者固有的认识是便宜没有好货,消费者极有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骗人的噱头。
如果长期使用内置增量的方式,则对建立品牌形象不利,也会让人有“此产品本来只值这个价”的感受。
套餐折扣
“套餐折扣”是指消费者如果集中购买企业预先配套的商品,将会给予一定的折扣,比如“几件商品总共只需X元”等等。这种方式通常是讲一个品牌下系列产品,或同一个公司生产的系列产品组合销售,并给予一定的折扣优惠。
如果企业有两种以上的产品品类时,为了同时推广数个产品,常可采用这种“套餐式”的折价促销法。可以带动其中某个滞销品种的销售。“套餐式”促销的产品品种丰富,消费者就不会有“同品种产品数量太多,用不完”的担心。
这种做法的不利因素是消费者如果认为“套餐式”产品中,由某一样是他所不需要或不喜欢的,就有可能什么也不买。
折价促销的延伸
折价促销的利益性太过于浓厚,很多企业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这种利益性过于浓厚的方式往往会对品牌产生一定的损伤,为此,不少企业在实践中采取了一些新的方式,以最大化地降低这种损失。
双重优惠
双重优惠指的是在折价促销的方式上加上其他促销手段,给消费者进一步刺激,使消费者冲动购买。常用的方式有增加抽奖、送小礼品、送大件礼品等方式。
这是一种与其他营销工具组合应用的双重促销方式,消费者除了购买时能够享受折扣优惠外,还能参加抽奖,容易产生新的吸引力。企业采取这种方式的主要目的,除了加大促销力度外,也可利用此机会收集消费者的资料,便于开展“数据库营销”。
品牌嫁接
品牌嫁接指的是企业在进行折价促销的时候将品牌活动嫁接进来,以起到销售和品牌两不误的促销效果。常用的办法是公益促销、公关促销。
将促销所得直接捐赠给公益组织或其他方式的公益活动,都可以给促销的动机扯上一张虎皮,这样,促销唱的戏才能成为大戏,才不那么利益化。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促进消费购买,还能够让消费者对企业的品牌信任,产生美誉度。如果活动设计不合理,往往适得其反,尤其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企业如果公益活动和促销十分紧密而造假,则很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
促销与公关相结合时,企业需要注意促销的商业味道不能太重,应把握准企业追求的利益点,否则会冲淡公关的效应。
积分换礼
厂家为了增加消费者的消费粘性,让消费者成为自己的忠实顾客,经常性采取的方式就是积分换礼。积分换礼能够将消费者捆绑在某一品牌或某一品类产品上。其积分的利益直接促成消费者消费的忠诚化。
积分换礼给人感觉产品可靠,尤其对于品牌影响力大的产品效果更好,对品牌销量较大的产品效果更好。但积分换礼相对周期太长,对于某些消费者来说,这么长的周期和消费累计没有直接现场的利益直接;对于品牌影响力差或者产品本身概念缺乏的产品来说,积分换礼几乎没有价值,会让消费者觉得这是一个骗局。
掌握“折价”的分寸
企业一旦决定应用“折价”促销这一工具,其最本质目的就是增加产品的销量。要使活动有效,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分寸。
奖励的金额
“折价”的奖励优惠,并非幅度越大效果就越好。视产品的不同,折扣的幅度也可能不一样。一般来讲,折扣率应该至少达到10%—20%才会比较有效。太低的话,等于浪费广告费。如果品牌知名度较低,市场占有率较小,其折扣额度需要更大一些才能吸引消费者。
但如果折扣只有原价的5%左右时,无论什么品牌几乎都不会有什么效果。
活动的时间
如果活动运作正常的话,举办“折价”促销期间的销量应比平时增加20%以上,且活动期间销量增长最为明显,随着活动的进行,增长幅度会逐渐下降。因此,通常一个“折价”活动时间设定为4—6周为宜,一般不应超过2个月,否则消费者和零售商一旦习惯折价,就很难再将价格恢复至正常水平。
宣传的设计
“折价”的奖励幅度要标识得越简单易懂、越醒目明了越好,并要用消费者喜欢的语句来表达。如:“现在购买只要10元”,就不如“现在购买省10元”更有冲击力,更能令消费者产生共鸣。因为前者是要你“掏钱买”,而后一句则是“帮你省”,在心理感觉上就不一样,当然接受效果也会有差别。那些复杂、花哨的语句,虽具艺术性,却让消费者不知所云,从吸引力的角度来看效果反而差。
此外,在每次运用打折手段招徕顾客时,应尽量“师出有名”,如选择母亲节、中秋节、儿童节、国际XX日等时机,且限期促销,这样才不至于对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冲击。
总而言之,“折价”手段对短期销量提升的确有所帮助,但运用“折价”方式时,更应该注意品牌形象的维护,同时通过品牌广告或公关活动等来减少其负面作用。
认识折价促销的内涵
价格是消费者选购商品时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特别在产品同质化高、品牌形象相关无几时,价格的影响力就显得更大。“折价”促销可说是对消费者冲击最大、最原始、也最有效的促销武器。对于销售已连年不畅、市场地位岌岌可危的产品,“折价”并不能有起死回生的助益,即使能暂时使销售回升,也无法扭转整个颓势。
第一、“折价”不能解决企业营销的根本问题。
“折价”虽能增加产品销量、提高市场占有率,但这些只是短期效应,且随着产品同类型折价次数的增加,效果会迅速递减。“折价”既不能解决影响产品销售的根本问题,又会因其繁华的假象致使营销人员深陷其中,不思解决之道,致使企业营销实力进一步恶化。
大多数情况下,“折价”后的产品难以恢复至原有价位,这是令营销经理们深感头痛的问题。不仅消费者会习惯于低价格,中间商们也会不断抱怨“折价”结束后的价格调整,甚至暂缓进货,因此,厂家对产品的任何“折价”行为都要相当小心。
时至今日,一成不变的价位已很难适应变化莫测的市场竞争情况,这就要求企业将“长期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战略”与“各个时期灵活及时的价格反应”相结合。
第二、“折价”有损于企业的利润。
可能有些营销人员会认为,由“折价”增加的销量足以补偿企业的利润损失,然而他们不一定仔细算过:销量要增加多少才能回收折价的投资?假设产品的利润率是20%,如果折价95折,至少需要增加33%的销量才能收回投资;如果折价9折,则需要增加100%的销量;如果折价85折,销量需要增加300%。更何况,折价促销过后,已囤积产品的消费者会离市一段时间,更会影响产品的正常销量。
第三、过多的“折价”必然伤害品牌形象。
消费者会怀疑经常打折的产品质量低于售价高的竞争产品,或认为产品原本的售价就过高,是不合理的。一个有名的品牌如果有30%以上的时间在打折,那就很危险了。
第四、盲目打折易导致市场对打折的依赖。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有其需求规律和周期的,是量入为出的,而由于“打折”产生超量购买欲、置前消费等购买紊乱,这种虚假需求往往给厂商一个错觉,以为产品有销路,可以尽量生产,从而不利于产品结构的调整。
第五、“折价”促销并不能建立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折价”促销吸引最多的是对价格关注度高的消费者,一旦促销结束,他们又会马上转换到价格较低的品牌。“折价”促销对吸引新顾客使用的效果不大,不如“免费试用”、“包装上附赠”、“送优惠券”等来得有效。尤其是知名度不高、品牌认同度差的产品,“折价”几乎对消费者没有吸引力。
修炼一把屠龙刀
战斗瞬息万变,策略也应该因地制宜,要让每一场促销真正成为市场的屠刀,成为打击竞品的利器,就必须研究竞争、修炼战术。
首先,团队对于促销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真正理解一场促销的战略意义,很有可能让一场漂亮的促销成为企业的灾难。所以,战略性认识促销是企业促销的第一要事。
第二,要深刻了解市场,精心设计促销。无商不奸,我们没有必要讳言我们促销的目的,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将促销设计成赤裸裸的掠夺。
第三,任何促销,尤其是折价促销一定要师出有名。如果我们仅仅图一时之利,那么可能要付出的是品牌影响下的毛利亏空或利润大幅缩减。
第四,要善于变化。经验是个害人的东西,你去年因为一个促销方法获得成功的经验今天可能就是失败的根源。从市场出发,从消费者变化出发才是促销策略的根本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