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好多从事葡萄酒行业的人,无论销售还是品酒师还是酿酒师,很多人不知道有这么一部纪录片《Mondovino》。
它翻译成《蒙多维诺》,又译《美酒家族》,其实最官方的翻译应该叫做《葡萄酒世界》。这是一部关于葡萄酒文化的纪录片,它参展2004坎城影展竞赛片。为嘎纳影史上少数进入竞赛单元的纪录片之一,获得过戛纳电影节(2004;第57届)提名,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乔纳森·诺西特 Jonathan Nossiter,法国凯撒奖(2005;第30届)提名,·凯撒奖-最佳欧盟电影乔纳森·诺西特 Jonathan Nossiter。
为什么要提这部纪录片?因为它在葡萄酒界掀起了毁誉参半的风波,非常有争议性。它不同于一般的电影,到现在为止仍然是关于葡萄酒的纪录片中的经典。也让观看此纪录片的观众认识了飞行酿酒师ROLAND。
让观看影片的人们,去认识一个真实的葡萄酒世界,这个世界里面的人到底是怎样看待葡萄酒的?他们的真实观念,他们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其实是充满喧嚣和冲突的,各自为政,各有各的论点,有精辟的,也有不可思议的,有朴实的,也有焦虑不安的。就像百家争鸣,无法统一,也似乎也找不到让所有人都赞同的,心甘情愿遵循的完美体系标准。
充满汗水气息的操作,真实的场景一一展现出来,比如操作工会亲自在橡木桶里用最原始人力方式来踩碎葡萄,弄得满身都是紫红色的葡萄汁液;又比如在地窖拍摄酿酒师和橡木桶;又比如在葡萄酒园现场采访。并非如电影展示般的唯美,没有花哨没有炫技,而是一个纪录片应有的真实记录风格。这就是为什么它引起了国外那么多观影者的舆论波潮。
“但并非大家对好酒的标准,都跟你一样吧。”
“对,跟我不同。就是所谓的‘多样性’。”
“喝第一口的时候,圆润饱满,突然就口感就掉下来了,哎哟!”
“对对!口感全无,这种葡萄酒像叛徒一样。让人憎恨。”
“我就说吧,葡萄酒已死。不仅如此,包括水果啊,奶酪啊,也是这样的。”
“葡萄酒行业迈向全球化。”
“新旧葡萄酒世界的交流,现今波尔多正在进行‘文艺复兴’。”
“知道伟大的葡萄如何酿成?90%的汗水加上10%的灵感。重要的是像我这样认真严谨。”
等等……
这部纪录片的意义,在笔者看来,已经把关于对葡萄酒的普世观念,已经提升到了类似于宗教信仰的地位了。引起许多资深大师的深度思考。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 ;哲学的尽头,则是宗教。”;连哲学如此博大精深自成一套的体系,在宗教面前,也只是婢女而已。那么,葡萄酒世界也是如此,它除了涵盖营销学、历史学、酿酒学、化学、品酒学、营养学、健康学等等体系;除了让人们享受美酒带来的欢乐,在更高层次上,是人们对葡萄酒长久以来执意的坚持、仪式般的虔诚供奉,敬若神明。你若动摇他们终生为伴的葡萄酒世界,就等于是颠覆了他们的信仰大厦,葡萄酒若死,他们也就活不下去了。
从基督耶稣说:“葡萄酒是我的血液,请喝吧!”那一天开始,千年以来,人们其实希望,他们喜爱的葡萄美酒,能流芳万世永存千古。
【友情提示:相关知识文章链接,更多 电影中的葡萄酒学问 请点击:电影中的葡萄酒学问 希望读者君从中获得美好感悟与真知灼见。】
网上对该纪录片的介绍是这样的:从巴西的丛林地带到布鲁克林的大街小巷,从比利牛斯山地区的山民到佛罗伦萨的皇宫贵族,魔术般从葡萄转化成的葡萄酒,将穷人与富人,本地人与外来者的梦想联系起来。在三个大陆,三个不同的国家拍摄而成,《美酒家族》讲述的是从加利福尼亚强大的纳帕家族(Mondavis de Napa)到法国勃艮第地区的蒙蒂家族(Montille)三代接连不断的内争外斗的冲突,为的就是保卫祖上留下的几公顷土地。影片随着波尔多葡萄酒酿酒工艺流程,向观众讲述了意大利和阿根廷现代酿酒工艺的特色和优越性。
葡萄酒作为西方文明的标志之一,有着几世纪的历史。然而今天,它成为了争夺金钱与荣誉的焦点。作为一部葡萄酒文化的记录片,注定其不可能像其他葡萄酒题材的电影那样带给人们轻松和愉悦,相反,而是影片导演以酒文化管窥全球化所表现出了充满忧患的思索却贯穿影片始终。《Mondovino》系列的基本主题,就是全球化对葡萄酒的影响,大型生产商在生产普遍认可的葡萄酒时,丧失了对风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