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造不造,葡萄酒在明清时候被传入和受到中国皇帝的喜爱,是因为传教士的功劳吗?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等。他们向中国皇帝推荐葡萄酒,他们对中国的热爱也是人所共知。
明朝到北京来传教的利玛窦,按照明朝的法律,传教士在中国去世,必须到澳门统一安葬,但利玛窦对北京情有独钟,学国人托关系走后门,在阜成门外给自己争取了一块墓地,由于利玛窦开了先河,之后,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外籍传教士都葬在这儿,成为出名的公墓。随后周围出现了教堂。不少人特来祭祀这些著名的传教士。然而对于祭祀神父,以及教堂日常生活当中,必备的道具就是葡萄酒。
传教士做弥撒的道具之一就是葡萄酒,天主教会需要做弥撒,需要祭祀,需要教徒饮用葡萄酒,圣经上521次提到葡萄酒,耶稣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液,葡萄酒滋养了这教徒,也正是这个原因,当时教徒们把种植葡萄,酿葡萄酒当成一种神圣的工作。根据史料记载,当时负责这个事儿的,正是教堂的修士沈蕴璞和里格拉。
利玛窦(1552年10月6日年-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传教。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通过“西方僧侣”的身份,“汉语著述“的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
汤若望,字“道未”,出典于《孟子》的“望道而未见之”,德国人,神圣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逝世后安葬于北京利马窦墓左侧,康熙朝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一级正品)。在科隆有故居,塑有雕像。在意大利耶稣会档案馆有他大量资料。
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字敦伯,又字勋卿,比利时人,1623年10月9日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1641年9月29日入耶稣会,1658年来华,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精通天文历法、擅长铸炮,是当时国家天文台(钦天监)业务上的最高负责人,官至工部侍郎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年7月19日—1766年7月16日)是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