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此 bottle shock 晕瓶,非彼《Bottle Shock》瓶击?其实两者不一样,这就是我觉得需要在此科普一下的缘故。
如果有酒友像我一样既对葡萄酒有兴趣,亦是电影控一枚的话,那么可能会注意到一部描述1976年美国葡萄酒VS法国葡萄酒的著名“巴黎评判”、赢得比赛击破神话的《Bottle Shock》这部电影。《Bottle Shock》这部电影,翻译成中文有好几个译名:瓶击,酒业风云,醇酒醋男,酒质受损。它除了讲述“巴黎评判”,当中也讲述了葡萄酒界神奇事件之一:“葡萄酒色变”,其事件过程和科学原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进入阅读:像魔形女变化的白葡萄酒色变
这部电影里,因为是讲美国葡萄酒与法国葡萄酒对阵碰撞,在葡萄酒行业之间的竞争,所以翻译成“瓶击”或“酒业风云”也是蛮符合的;翻译成“酒质受损”就是因为“葡萄酒色变”这一段情节带来的波折;翻译成“醇酒醋男“是因为电影里年轻的两男一女角色所塑造的。而当中没有提及到 bottle shock 的本来含义,应该是“晕瓶”。但是既然电影里完全没有“晕瓶“的情节,So,我们可以理解电影《Bottle Shock》为何没有翻译成晕瓶了。所以此 bottle shock 晕瓶,非彼《Bottle Shock》瓶击,两者不一样。
那么在葡萄酒的专业术语中,晕瓶称之为bottle shock或bottle sickness。晕瓶指的是葡萄酒呈现香气涣散,口感寡淡,整体结构不平衡的一种短暂状态,“晕瓶”是一个描述,是当葡萄酒的口感变淡或者不平衡这一短暂状况的术语。
主要有两种情况会导致晕瓶:要么是立即装瓶后,要么当葡萄酒(特别是一些脆弱的陈年葡萄酒)在运输中被摇晃。比如火车运输,汽车运输,航空运输,海运等等。
通常几天的休息就能解决晕瓶的状况,这种现象的原因,趣味性更大于科学性。其理论是葡萄酒里的所有复杂元素(酚、单宁和复合物),自己和相互间都在不断反应着。
大多数葡萄酒如果你把他们从平躺着再直立起来后会变正常,一些陈年的、脆弱的葡萄酒则需要特殊的处理。沉淀物是陈年葡萄酒的一种表现,这些烦人的沉淀物不一定导致葡萄酒产生晕瓶,但酒里漂浮的沙质沉淀物可能会令人感到不愉快。